欢迎访问生态环境资讯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生态环境时评 > 正文

李哲:深入推进帮扶企业工作,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携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1-10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4月18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二楼会议室迎来了全省电力、钢铁、焦化、水泥、陶瓷、铸造、玻璃等27个重点行业的企业代表,对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企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是省生态环境厅第43次企业服务日活动,也是“27个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座谈会”专场活动,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与企业代表座谈交流,调研企业绿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生态环境系统监管的意见建议、领军企业带动作用的发挥等情况,现场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共商绿色发展大计,携手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杰主持活动。

  

  座谈中,企业代表纷纷表示,经过近年来的环保治理改造和绿色发展评价、环保帮扶,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围绕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企业代表从科学防控、合理管控、高效沟通及环保评级激励作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电网供电要求和环保要求有时会出现矛盾,特别是冬季重污染天气防控时,一方面要保供电,另一方面也要控制污染排放、限制大宗物料的运输,两个要求打架,左右矛盾。”电力行业代表说,希望环保等部门能与国家电网的绿色调度平台联动,将环保政策纳入其中,统一调度。

  化肥行业代表提出,煤制氮肥行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行业的提标改造,目前全省只有7家企业,其中1家长期停产,目前行业企业存在对法律和标准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希望可以加强政策培训和宣贯。

  制药行业代表提出,目前全省制药行业的环保设施运营成本高,治理技术需要更新。行业产生的含汞危险废物较多,而处置单位偏少,导致含汞废物处置难。耐材行业代表表示,该行业发展存在提升瓶颈、危险固废和一般固废处置难度大,针对耐材行业废弃石棉、废弃消防器材等危险废物,我省目前无相应的处置单位。有色金属行业也表示,有色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危险固废,跨省转移特别困难,建议在重点园区、重点区域布局危废处置和协同处置单位。此外,在冶炼企业氮氧化物治理技术方面,希望省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提出更为先进的治理工艺,推动治理难题攻关工作。

  还有一些行业代表表示,中央环保帮扶督察和省级环保帮扶督察期间,不少企业选择停产躲避帮扶督察,只有少数领军企业配合督导帮扶工作。此外,在政策执行方面,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企业没有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行业企业提升改造积极性大大降低。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全省工作大局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听取企业发言后,李哲表示,生态环境部门绝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是经济发展的“促进派”。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形成新格局、美丽河南建设取得新进展。要深刻把握生态环境形势的阶段性、特殊性、紧迫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目标不动摇,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做好“六个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全力支持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梳理、认真研究企业需求,聚焦重点任务,加强调查研究,深化政企合作,深入开展环境要素保障、惠企政策落实等“七大行动”,进一步加大放权力度、提高审批效率、优化监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做到“企有所需、我有所为,企有所求、我有所应”“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推动服务企业走深走实、取得实效。要坚持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与扶持企业做优做强结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精准性,更好发挥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协会作用,推动提升助企惠企效能、绿色发展动能、行业自律水平,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南。

  

  赵杰在总结讲话中表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统筹推进,聚焦难点堵点问题,坚持整体谋划,做好工作落实;坚定不移地守住绿色发展初心,坚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

  活动以视频直播形式开展,省生态环境厅设主会场,各省辖市(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及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设分会场。厅机关有关业务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在分会场参会;部分重点行业企业负责人线上参与活动。


原文链接:http://sthjt.henan.gov.cn/2023/04-19/27277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生态环境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环政通环保科技研究院(有限合伙)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