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做好治水“加减法”打造美丽河湖样板
◆通讯员 毕霄燕 李凯
“马踏湖就在我家对面,以前站在家门口就能闻到湖水的异味,夏天苍蝇蚊虫也多。近两年湖里的水越来越清,没有异味了,消失的螃蟹鱼虾都回来了。” 提到居住环境的改善,家住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踏湖畔华沟村的宋利元难掩心中的喜悦。马踏湖一改昔日“脏乱差”的形象,恢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其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这是淄博市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淄博市把美丽河湖建设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严格按照“治保用”思路,统筹做好减排降污的“减法”和生态修复的“加法”,逐步形成以治控源、以保促净、以用活水的科学治污体系,使全市河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河流全面消除Ⅴ类水体,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山东省前列,实现河湖水域“有河有水、有水有鱼、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象。
以“治”控源,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有效破解流域污染难题,淄博市坚持水岸同治、区域共治,将“治保用”系统治污策略运用到河湖全流域综合治理中,实施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推动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力实施工业源头治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关停取缔、治理提升涉水“散乱污”企业,新上项目一律进入工业园区,逐步实现工业污水退城。同时,用水环境质量标准倒逼企业直排标准,制定并执行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加严的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全市直排企业达到COD≤40mg/L、氨氮≤2mg/L的排放标准,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长”标准。以造纸行业为例,经过分时段逐步加严直排标准,出水COD从2003年的450mg/L下降到目前的40mg/L,有力倒逼了造纸行业的改造升级。
着力推进城镇污水治理,实施“两清零、一提标”治理工程,2015年以来,新建污水管道4912.95公里、雨水管道5082.86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道941.63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6座、提升改造1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由一级A排放标准提高至准Ⅳ类,总处理能力达到116万吨/日,建成区、城郊镇办及重点镇办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全市1103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3512个入河排水口全部建立“一口一牌一码”。
深入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严格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标准,全市水肥一体化发展7.227万亩,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通过纳管、建站、集中拉运等模式,完成110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先后入选山东省“秀水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提升源头治理水平,淄博市坚持数字赋能、智慧管理,提高河湖综合管理效能,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探索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河湖管理智能化提升改造,在全市主要河流断面建设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点61个,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纳污管网重要节点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设施12台(套),为流域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以“保”促净,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
淄博市坚持全流域谋划、系统性治理、景观化提升、全方位惠民,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改善流域水质。
打造“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围绕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污水处理厂下游及河道、入湖口建设人工湿地14000余亩,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经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后,入河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施马踏湖湿地生态修复蓄水工程,累计投入28.2亿元,治理河道130公里,绿化10万亩,增加湖区蓄水量2200万立方米。
构建景观、文化、休闲等功能生态承载区,突出点源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相结合、河道治理与岸上景观塑造相结合,投资130亿元对孝妇河、猪龙河、乌河等水系实施河道清淤、管网改造、生态护坡和景观塑造,打造一批滨河湿地、郊野生态、文化休闲、体育特色等各类公园。
发展沿河环湖生态文旅,以淄博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核心,以公园景观要素为载体,串联沿河各区县旅游景点,联动周边区域打造精品民俗村、主题酒店、特色美食街,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和“地标性”文旅产品,将孝妇河、文昌湖、马踏湖等打造成活力开放的黄金旅游走廊,为淄博市带来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和最具影响力与时代内涵的文旅“IP”。今年五一及国庆假期,孝妇河湿地公园接待游客52.85万人(次),马踏湖湿地公园接待游客24万人(次)。
在流域治理过程中,淄博市坚持人民至上、全民参与,创新实施“全员环保”“刑责治污”等机制,凝聚社会共识和强大合力。其中,孝妇河流域综合治理,在实现良好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动全市河湖治理管理向美丽河湖、效益河湖迈进,达到“治好一条河、带活一片湖、扮靓一座城”的效果,推动淄博市进入“拥河发展”时代。
以“用”活水,构建互联互通循环利用格局
淄博市不断扩大再生水综合利用规模,持续优化生态水系布局,建立科学的水源调配保障体系,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主要河湖互联互通。
强化政策激励,引导鼓励新改建污水处理厂、工业聚集区、化工园区等建设再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工程设施,积极推广再生水回收利用、串联用水等节水技术,构建区域和企业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主要用于河流生态补水和景观用水。目前,全市年均回用中水约3.6亿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在涵养水源、地下水位回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持续优化生态水系布局,以推动主要河湖实现互连互通为重点,持续加强生态水系建设,以孝妇河流域为主线,建立上游“三河相通、两库相连”,中游“八河联通、清水润城”,下游“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的生态水系,统筹达标非常规水、河湖地表水调配利用,实现“长流水、流清水”,有效破解雨源型河湖生态流量保障难问题。
建立科学的水源调配保障体系。实施“引水入萌”、南部水系连通、中心城区调水配套等调水工程,实现东部大高水库、南部太河水库、西部萌山水库、北部新城水库互联互通,利用孝妇河湿地的调蓄能力补充整个主城区的生态用水,生态调水量累计达10035万立方米。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zhbsdxw/202311/t20231116_44762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蒙阴启用县级GEP一键核算平台
>>下一篇:博山优化营商环境“出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