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 | 成风化人,绿色生活渐成时尚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公众在呵护自然生态、选择低碳出行和节约能源资源方面践行程度较高,知行合一,融入日常。特别是在践行绿色消费方面,经常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闲置物品的人数占比,较2019年增加了一倍。 5年来,党和国家从上到下,推动绿色生活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推动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合力,将“绿色”融入生活,绿色行动蔚然成风,公众生活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十三五”期间,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渐成时尚。
政策法规密集出台,织密协作网络 全民行动, 构建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知行合一,绿色生活重塑时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而这份美丽和幸福的获得,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5年来,公众生活理念悄然发生绿色转变—— 传统美德,再度时髦起来。一度被部分人曲解为“抠门”的好习惯,再度受到推崇。比如一水多用、人走关灯、双面用纸,哪怕物质丰富了、日子滋润了,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传统也不能丢。 不仅如此,时兴观念,也传播得更远更广。比如践行绿色消费,尽量购买耐用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意识决定行动。这些理念的转变,让生活大不同。你会发现——自备购物袋,应者云集;倡绿色办公,呼声渐隆;拒豪奢月饼,已成共识。还有闲鱼、拍拍等一批二手交易平台的流行,彰显出“共享”经济逐渐成为消费新主张。可共享的,何止单车、充电宝,还有衣橱、旧物,甚至外卖餐盒。 可见,潮流未必要与靡费捆绑,绿色也能重新定义时尚。 5年来,绿色生活领域有了更多全民行动—— 人们革陋习、倡节约、护环境,把新风尚运用到日常生活的食、住、行等细节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近年来,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在大街小巷都有了生动实践。一方面,“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公众餐前按需点餐,半份菜、小份菜销量明显提升;餐后做到“光盘”,剩菜打包颇受鼓励。 除了浪费,餐桌上被拒绝的,还有野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更坚定地向食用野生动物说“不”,把敬畏留给大自然。 餐桌在做“减法”,宾馆客房也不例外。为了减少一次性用品和生活垃圾,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酒店不再主动提供牙刷、梳子等“六小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备洗漱用品,酒店一次性用品减量成效可见。 “绿”起来的,还有我们的日常出行。新能源车的推广,让车辆减排成为可能,城市地铁和绿道的建设、共享单车业务的铺展,则让少开车、不开车成为出行选项。以山西太原为例,“十三五”期间,步行、自行车、公交车3种绿色出行方式已占到出行总量的八成以上。成都市民2020年则使用“哈啰单车”行驶超过5.5亿公里,相当于成都地铁一号线行驶1340万趟。 5年来,践行绿色生活“玩法”创新,愈加有趣—— 各地陆续上线碳普惠平台,让减碳行动对于市民不再抽象、遥远。平台让用户可以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转换成碳积分,兑换一些商品或折扣券。 在北京,仅2020年12月,“绿色出行碳普惠行动”注册用户就实现碳减排3953吨,相当于2635辆国四汽油车更换为新能源车行驶一年的减排量。 在广东广州,碳普惠平台认证了20多种生活场景减碳量的核算方法,部分行为碳减排量经核证后,可进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抵扣碳排放控排企业配额。 在江西抚州,“积碳分、兑碳币,乐享碳普惠”正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绿宝碳普惠”逐渐成为城市绿色生活共建共享的知名品牌。 而蚂蚁森林的用户,也正用绿色出行、在线缴纳费等低碳行为,“养”大一棵棵树。截至去年9月底,蚂蚁森林植树超过2.23亿棵,造林面积超过306万亩。与其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授予了蚂蚁森林项目,不如说,5亿多位用户,人人都是地球卫士。 互联网+环保,让公众追逐绿色时尚简便易操作,令有益之事有趣。 回望过去的5年,绿色生活渐成时尚。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 展望下一个5年,“十四五”时期“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鼓足风帆,相约下一程,携手阔步同行。 内容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