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环保人抗疫故事(二)
3月11日,长春市宣布实行弹性工作制起,刚刚过去11天。在这短短数日的志愿者生活里,我充分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到了人民群众贴心的温暖,更加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意义。
变身让女儿羡慕的“大白”
3月10日,一切都挺平常的,虽然偶有确诊病例的消息,但生活还是按部就班。下午的时候,单位党委开始征集防疫志愿者。作为一名党员,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晚9点,单位要求从第二天起志愿者们轮流排班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就这样,我成为了首批志愿者中的一员。
3月11日一大早,我来到了鹏程社区,从一名普通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变成了一名女儿口中“像汪汪队一样每天出去帮助别人的大白”。
看着女儿纯真眼神中流露着的羡慕和期待,我更加坚定,一定要当好“大白”。
突然想到了《长津湖》
“请大家戴好口罩,至少保持一米以上的防护距离。”“还有没扫‘健康长春’二维码的抓紧扫码。”我的第一项志愿者工作是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的秩序。
穿戴好防护装备变身“大白”后,我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我们志愿服务的鹏程社区是个老旧小区,老年人非常多,很多大爷大妈都不太明白怎么使用智能手机注册信息,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帮助讲解。
疫情刚好撞上了“倒春寒”,这几天东北温度骤降,春风刺骨,一会儿手就冻得没知觉了。看着测核酸的居民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长,大爷大妈们在寒风中有秩序地排队也没有怨言,我必须坚持。
7个小时轮下来,手指头冻成了胡萝卜,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了《长津湖》战士们啃冻土豆的画面,使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
保护群众和女儿
3月13日,我们调整到延寿社区支援。驱车前往延寿社区的路上,广播播报吉林省确诊人数1412例。那一瞬间,我都怀疑自己的耳朵,疫情已经蔓延得四处开花。
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昔日繁华的城市如今按下了“暂停键”。我突然想到了女儿,她是个呼吸系统非常敏感的小朋友,至今没有接种新冠疫苗。想到一个个和我女儿一样需要被保护的小朋友们,为了配合防疫工作耐心排队的人民群众,我觉得一切困难都能战胜。
到达工作地点,我的志愿工作是负责核酸检测现场扫码。扫码属于整体环境暴露,核酸采样现场离我不到两米,算是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工作,我戴好2层口罩、一次性头套和防护面罩。每说几句话,防护面罩就会起雾需不停地用纸巾擦拭;手指因戴手套在操作手机时不灵敏需一遍一遍地重复操作;因穿着防护服说话要很大声音,导致口干舌燥,嗓子火辣辣的。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腰酸背痛肩膀僵硬。但,为了保护大家,我坚持了下来。
被贴心的群众“暖”哭了
协助核酸检测的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又被分配到春城社区散居小区通道卡口,进行24小时执勤登记。在零下的天气里,长款羽绒服、皮毛一体靴子、厚手套、暖宝宝、热水壶成了工作必备。但群众带来的温暖远胜凛冽寒冬。
小区大娘对我说,“辛苦了啊,姑娘!”
有小女孩戴着口罩,露出两个圆溜溜的眼睛,给每个防疫人员道谢并送上小花束。
有居民送来煮鸡蛋、热饮、暖宝宝,听到他说“放心吃,这些都用酒精消毒过”时,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亲爱的同事们。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在寒夜里挨个执勤卡点看望慰问值守人员,单位领导在下沉到长白山督导环境消杀时,还不忘协调、调配防疫物资,叮嘱我们注意防护;所有的志愿者听从组织安排,没有一人叫苦喊累。
在不断有志愿者因小区封闭出不来而亟需增加人手时,一名句“我报名”“这就去”“最冷的夜班给我”让人泪目。
卡点换岗时,为了让冻了六七个小时的同事早点回家,几乎每个接班的同事都会提早近一个小时……这一切,都是我们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中的一员,身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一分子,与有荣焉。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的“倒春寒”,迎来春暖花开。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