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环境资讯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生态环境时评 > 正文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吉安实践模式

时间:2023-12-01 作者:佚名 来源: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江西吉安市是农业大市,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2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64.05万公顷,粮油作物12.06万公顷,每年要产生大量的秸秆。曾经,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为吉安生态环保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吉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深入打好蓝天提升攻坚战为抓手,认真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这一篇“堵与疏”文章,探索实践秸秆资源化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全市秸秆年均收集资源量291.1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280.2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6.23%。

  四级联动,压实禁烧责任。始终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纳入绿色发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责任联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村委会为基础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人盯人、人盯地的秸秆禁烧目标。建立严格奖惩机制,每个县出资100万元用作备罚金,共筹1500万元,由市财政统管,按照每个火点或黑斑扣减罚金10万元的标准,利用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和省市无人机航拍、现场督查巡查等手段,对火点数量和焚烧黑斑进行监测认定,倒逼地方落实秸秆禁烧责任,强化秸秆焚烧管控成效,对火点数超过3个的县依规进行约谈。近三年,全市累计核定纳入奖惩清算火点51个。

  空地一体,织密监管网络。充分运用现代监控技术和传统防控手段,织密秸秆禁烧监控网络,构建空地一体监管体系。一方面,搭“天网”,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租用无人机对各地春季耕播、夏收夏种、晚稻收割关键时期进行巡查,形成无人机巡查和现场巡查督查“两位一体”秸秆焚烧火点监测体系;建设秸秆禁烧远程视频监控和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85套,实现全天候、无视角监控,确保秸秆禁烧监控不断链、不空档。另一方面,布“地网”,实行市级领导督办、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挂片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包户的秸秆禁烧责任制,采取应急小分队、设置监控点、组织流动哨、党员包户相结合方式,开展常态化巡查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焚烧行为,确保“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推行“黑斑”倒查制度,一旦发现有焚烧黑斑的田块,实行逐级倒查,查清相关乡镇(街道)、村干部的主体责任,严肃追责问责。

  产业融合,推动综合利用。充分依托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科研优势,加大科技研究攻关,深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富民产业、草地畜牧业、食用菌产业结合,形成一批经济实用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是与富民产业结合,强化井冈蜜柚、井冈蜜橘、大品种蔬菜、有机茶叶、药材等富民产业发展深度衔接,主推肥料化利用,全市利用秸秆粉碎腐熟返田241.52万吨,生产有机肥2.24万吨。二是与草地畜牧业结合,发挥肉牛生产区优势,推广秸秆青贮饲养,发展秸秆垫料,加快饲料化利用,全市利用秸秆发展畜牧养殖的规模企业20多家,年均利用稻草秸秆10余万吨。三是与食用菌产业结合,鼓励引导食用菌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创新秸秆培育食用菌技术,推动基料化利用,全市基料化利用秸秆1.84万吨。

  政策扶持,激活各方潜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聚焦聚力秸秆离田、收储、利用等关键环节,制定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秸秆经纪人和企业购买捡拾打捆机的,每台补助1.5万-6万元;建设收储大棚的,每平方米补助200-300元;高标准建设秸秆收贮中心的,按照投资总额的50%(审计结算价)给予奖补,最高不超过50万元,成功打造了一批秸秆综合利用规模企业,比如峡江在马埠等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广秸秆异地覆盖技术、吉水县八都镇结合板鸭产业大力推广秸秆垫料堆肥还田等技术。截至目前全市秸秆利用市场主体达94家,建成收储中心104个,面积9万余平米,配备秸秆捡拾打捆打包机200余台。

  下一步,吉安市将进一步加大以奖代补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作物秸秆收储和综合利用,着力完善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秸秆发电利用为辅,青储饲用、堆沤、栽培食用菌、成型生物质燃料为补充的多渠道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吉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原文链接:http://sthjt.jiangxi.gov.cn/art/2023/11/28/art_42067_469609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生态环境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环政通环保科技研究院(有限合伙)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