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试水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

襄阳博拉经纬纤维公司实施绿色环保尾气深度回收技改项目。(通讯员 张沛 摄)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鹏 通讯员申晖 江伟兵
10月21日,襄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试点。首场排污权交易在武汉光谷联合交易所线上举办,6.1吨涉气排污指标,拍卖21万多元。
排污权交易到底是什么?对企业和政府意味着什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采访。
政府:减排惠企两手硬
首批纳入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试点的企业共有80家,主要集中在火电、钢铁、水泥、造纸、化工、2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等重点行业,其排放量约占襄阳全市工业源二氧化硫61%、氮氧化物96%。
襄阳市环保局综合科科长郭晓明说,现行的做法是,排污权由上级给地方划定排污总量,然后环保部门根据减排潜力等相关数据,给企业分配排污指标。“打个比方,目前的做法就是政府分饼,每家企业吃多少政府说了算,不管是吃不完还是吃不饱,都没其他办法。改革后,政府还是分饼,但是饼分到企业后,有的企业吃不完,就可以将多出来的饼,交易给不够吃的企业。”
排污权交易改革后,好处在哪?对于出售排污权的企业来说,以前企业即使实现了超量减排,但超量指标只能自己使用,现在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
对于购买排污权的企业来说,企业新上项目,往往由于排放权不够用,设计时就要考虑排放量的问题,难以做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案,项目建成后也常出现无法满负荷生产的情况。排放权交易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企业的减排积极性提高,有助于区域内排放总量下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项目落户和建设。
企业:新项目生产有保障
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从2017年开始进行配方和工艺研究,降低氮氧化合物排放。截至目前,公司已投入300余万元,完成3台光学玻璃熔炉的全氧改造,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了0.34吨。还有2台熔炉改造将在年底完成,完成后公司每年氮氧化合物排放将减少0.5吨。新华光公司总经理荣幸说,排污权交易改革后,企业的减排量可以自己用,若出售能即时产生经济效益。
湖北嘉辐达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首场排污权交易中,用8万多元买到了2.77吨的二氧化硫排放权,是全场单笔金额最大的。
公司副总张扬介绍,2018年,公司投资建设二期工程,生产环保型超精细玻璃棉,设计产能是年产5万吨。今年项目建成后,产品供不应求,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排放量,产能只能维持在2万吨。“这次我们拿到了2.77吨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这个项目终于可以满负荷生产了。”
与嘉辐达一样,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也通过近150轮激烈角逐,竞拍到了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两项大气污染物的定量排放权。
作为国内铁路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金鹰公司2015年就在襄阳高新区新建占地1100亩的金鹰工业园,当时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但受到襄阳市排放总量的限制,公司相关污染物排放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工业园产能得不到有效释放。
公司董事长张伟介绍,拿到足够的排放量后,工业园可以成功扩能增效,这对于正在谋求上市的公司来说,是重大利好。
未来:探索还将继续
采访中记者发现,排污权交易改革,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探索。
首先是可交易排污指标的范围仍有模糊地带。比如通过技术改造关闭部分工艺落后的生产线后,形成的减排指标可以交易,但企业因为市场原因关闭部分生产线,形成的减排指标是收回还是部分收回,还是可以交易,尚未有定论。
其次,可交易排污指标的成本和产出难以平衡,减排企业的积极性难以保证。
具体操作中,环保部门给企业分配的排放量已经考虑到企业减排潜力,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减排,成本巨大,但产生的减排指标,就目前交易情况来看,收益不足以覆盖成本。这样一来,企业超额减排的积极性难以保证。
襄阳市环保局局长蔡金海认为,目前改革刚开始,相信随着政策不断落实,排污权的交易价格会不断上升。同时,对于超量减排的企业,政府还会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扶持,保证企业的减排积极性。
另外,根据《襄阳市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规定,排污权最长流转期限为2年,对于购买了排污权的企业来说,2年后政府是要求企业经过技改实现不需购买排污权,还是企业可继续购买排污权,也没有规定。如果企业可通过继续购买排污权来实现项目生产,又会影响整体减排的目标。
“万事开头难,但必须迈出第一步。”蔡金海说,作为湖北省第一个推动此项改革的地市,襄阳将继续在这项工作中不断探索,制订更多符合实际的政策,推动减排总目标的完成。
>>上一篇:做好“三篇文章”守护生态长江
>>下一篇:惩治修复并重 守护一江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