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环境资讯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法纪通报 > 正文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2020年12月31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时间:2022-03-26 作者: 来源: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厅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联系电话:0871-64103332、0871-64667476、0871-68226553(省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受理窗口) 公示期: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商业中心A9栋  传真:0871-64123089    邮编:650028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地点 

建设 

单位 

环评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屏边至河口高速公路工程 

项目位于红河州屏边县、河口县 

屏边县交通运输局 

云南天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根据“工可”,推荐采用路线方案为K线方案,包括1条主线4条连接线。其中K线方案主线长74.191km,全线按照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5.5m。4条立交连接线总长32.413km,其中一级公路长12.0km,二级公路长15.6km,三级公路长4.813km。即湾塘连接线(路线全长14.5km,按二级公路,10m路基宽)、老范寨立交连接线(路线全长1.1km,按二级公路,10m路基宽)、白河桥连接线(路线全长4.813km,按三级公路,8.5m路基宽)、蚂蝗堡立交连接线(路线全长12.000km,按一级公路,20m路基宽)。新建路线主线里程长74.191公里,采用技术标准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5.5米。主线共设桥梁83座,长18010米,特大桥1座,长680m,大桥55座,长15550米;中桥27座,长1780米。设涵洞58道。主线共设隧道27座,长39985米。其中特长隧道5座,长19250米;长隧道7座,长11995米;中短隧道15座,长8740米。桥隧总长57.995公里,占路线全长78.17%。设置互通式立交6处,均为一般互通立交。该项目全线设置服务区1处(双向2个)、停车区1处(双向2个)、管理分中心1处(双向2个)、收费站5个、养护工区1处、隧道管理所14处、隧道变电站3处。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一、水环境影响 

施工场地建议设置油水分离+沉淀装置,处理后用于洒水抑尘,不外排,并设置化粪池处理粪便污水,经厌氧消化、堆肥等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服务区、停车区设置一体化地埋式生化处理设备(A/O法)处理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优先回用于厂区绿化,剩余部分排入邻近沟渠。监控分中心、养护工区、收费站、隧道变电所、管理所经设置改良式化粪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落实以上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建设和运营对周围地表水影响较小。 

二、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交通噪声对沿线部分敏感点将造成较大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降噪措施,以保障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 

三、大气环境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尘、扬尘和沥青烟。由于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因此它们将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而且主要是短期影响。建议采取经常洒水、合理确定拌和场站的位置等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缓解工程施工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营运期汽车尾气将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路域及桥梁护栏的绿化,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带的建设,采取绿化措施后可使汽车尾气的影响得以缓解。 

四、固废 

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营运期在沿线各服务设施处设置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 

五、生态影响 

项目永久占地规模基本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11]124号)》的规定。本工程对土地的永久占用,将使土地利用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但从整个评价区域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的构成地类基本没有改变,因此,永久占地对评价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工程占地涉及较多的自然植被为为季节雨林(次生群落)、热性稀树灌木草丛、热性竹林。本工程占用的植被多是次生性的植被类型,工程占地不会造成任何植被类型的濒危或消失。本项目的实施不会造成评价区植被类型的消失和植被分布格局的显著改变,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植被影响不大。工程不涉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也不会导致这些受保护动物个体或种群的大量损失,在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后,可以减缓工程建设对沿线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的影响。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废气 

1)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并配备洒水车,对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必须经常洒水,以减少扬尘污染。在旱季施工时,对100m范围内有环境保护目标的必须加大施工路段的洒水频次,减缓扬尘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 

2)建议采用先进的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即拌和机具有密封除尘装置,沥青的融化、搅拌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作业。沥青混凝土搅拌站应设置在开阔空旷的地方,距环境空气敏感点常年主导下风向300m以外。 

3)料场、灰土拌和站应设在距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目标的200m以外。料场内由于积尘较大,进入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使路面保持湿润,并铺设竹笆、草包等,以减少由于汽车经过和风吹引起的道路扬尘。 

4)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车辆驶出工地前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 

5)建筑施工工地内道路及材料堆放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 

6)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尾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7)在公路两侧,特别是敏感点附近多植树、种草。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又可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 

8)加强运输散装物资如煤、水泥、砂石材料及简易包装的化肥、农药等车辆的管理,运送上述物品需加盖蓬布。 

二、废水 

1)线路避让饮用水水源点 

2)该公路路基多高于沿线河流,为减少车辆尤其是危险品运输车辆失控掉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的几率,在跨河桥梁两边及沿河路段岸边应设计警示牌和加强型防撞护栏,防止车辆失控掉入沿线河流造成水质污染。 

3)对沿线服务设施的污水处理进行专业设计,拟建的服务区、停车区采用A/O工艺。生活污水出水根据排水去向不同分别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旱季部分可回用于绿化,多余的外排,雨季经处理达标后外排。对于收费站、监控分中心、隧道管理所人数很少,环评建议结合场地设计,建设化粪池处理粪便污水,其他污水经沉淀后用于服务设施内的绿化浇洒。 

4)下一步拟建公路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勘察时应查明隧道是否穿过断裂带或相应泉水含水层,需做好地下水保护措施。 

5)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1:20万相关资料和野外调查为基础,但环评处于工可阶段,线路放线的比例尺也较小,因此评价精度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下一步线路也存在局部摆动的情况,因此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开工前都应做好隧道、桥梁工程路段的水文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勘察,查明隧道、桥梁所处地层、断层分布情况及水文地质情况,针对性做好地下水保护措施。 

6)为防止施工废水污染地下水,应在隧道口附近设置简易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收集后回用。 

7)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沿线服务设施的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及维修养护,并对维修养护和检查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服务设施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8)应加强公路排水设施的管理,维持经常性的巡查和养护。 

三、固废 

1)对于不可用的弃渣,根据下阶段设计的弃渣场位置进行倾倒,严禁随意堆置。 

2)桥梁基础工程施工中的废泥沙、废渣等运至弃渣场,不得弃于河道及河滩地,以防抬高河床或压缩过水桥面,保证暴雨时的行洪安全。 

3)跨水体桥梁桥基挖方必须运至就近弃渣场,禁止将弃渣倾倒入沿线河流。 

4)在各个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 

5)在沿线各服务设施设置垃圾桶,各服务区及停车区各设置5~10个,其余服务设施内各设置1~2个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 

四、噪声 

1)进一步优化调整局部路线设计方案,使路线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并根据最新的路线走向,结合噪声预测情况,开展相关降噪的设计工作。 

2)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建议严格审批道路两侧的新建房屋,在噪声预测达标距离范围内不要规划直接面对公路的声敏感建筑,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 

3)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4)经过声环境敏感点较为集中的路段应避免噪声源强大的机械同时作业,减缓施工噪声影响。 

5)禁止在夜间22∶00~06∶00这一时段施工。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施工点,施工单位应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系,按规定申请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另外施工便道周围有居民区的,禁止在22:00~06:00这一时段运输材料。 

6)严格审批道路两侧的新建房屋。 

7)对沿线营运近、中期超标的敏感点采取设置声屏障措施进行降噪。 

8)鉴于噪声预测模式计算得到的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应对近中期超标的声环境敏感点进行声环境质量跟踪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承担),根据监测结果,对于监测超标的,应采取隔声措施。本报告未提出需要采取隔声措施的保护目标,但实际监测中有超标现象的,也必须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对于实际监测不超标的,可不采取隔声措施。 

五、生态 

1、合理规划,做好土石方的纵向调运,减少临时占地。临时占地(包括“三场”和施工便道等)应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对耕地和成片林地的占用,不占用基本农田。 

2、做好弃渣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和绿化的维护。 

3、在施工期要求对保护植物进行就近移栽保护,移栽地带需就近选择在生境一致的林地内。建立健全的亚洲象预警系统,可通过无线红外相机的布设,全天候掌握社区周围的亚洲象活动情况, 

六、环境监测 

提出了施工期及试运行期的环境监测及要求。 

公众参与情况: 

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信息公示和问卷调查。 

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于2018年10月14日~至10月30日对拟建工程沿线乡镇、村委会等单位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在沿线居民聚集区张贴信息公告,对影响区域内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2020年1月8日~2020年1月22日,在整个环评报告初稿完成后建设单位在网站公开环评报告,于2020年3月20日、3月21日在红河日报进行2次报纸公示,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 

从本次个人公众参与从受调查人群结构来看,主要为拟建高速道路沿线的社区、村民委员会或下辖村民小组,包含了该拟建道路沿线区域范围内居民的年龄层、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对本拟建项目实施的看法,因此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应是比较客观且理性的。团体问卷调查对象为本拟建项目道路沿线范围内涉及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社区及所属辖区的行政管理部门 

经本拟建项目公众参与信息公示及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本拟建项目于所涉及道路沿线区域公示期间,未收到公众提出的反馈要求和建议; 

(2)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个人调查中100%的被调查者均赞成本项目的建设;被调查的团体单位均持赞成意见。 

(3)受调查者普遍对本拟建项目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公众普遍要求环保设施及措施必须要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做施工期扬尘洒水降尘工作,同时做好其它污染防治工作。 

(4)对于环评报告的环境保护章节中提出的具体环保措施和要求,应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予以落实,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本项目建设对道路沿线水、气、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优化完善施工方案,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本项目按期按质的建成通车 

(5)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真实、合法、有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达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目的。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厅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联系电话:0871-64103332、0871-64667476、0871-68226553(省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受理窗口) 公示期: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商业中心A9栋  传真:0871-64123089    邮编:650028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地点 

建设 

单位 

环评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屏边至河口高速公路工程 

项目位于红河州屏边县、河口县 

屏边县交通运输局 

云南天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根据“工可”,推荐采用路线方案为K线方案,包括1条主线4条连接线。其中K线方案主线长74.191km,全线按照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5.5m。4条立交连接线总长32.413km,其中一级公路长12.0km,二级公路长15.6km,三级公路长4.813km。即湾塘连接线(路线全长14.5km,按二级公路,10m路基宽)、老范寨立交连接线(路线全长1.1km,按二级公路,10m路基宽)、白河桥连接线(路线全长4.813km,按三级公路,8.5m路基宽)、蚂蝗堡立交连接线(路线全长12.000km,按一级公路,20m路基宽)。新建路线主线里程长74.191公里,采用技术标准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5.5米。主线共设桥梁83座,长18010米,特大桥1座,长680m,大桥55座,长15550米;中桥27座,长1780米。设涵洞58道。主线共设隧道27座,长39985米。其中特长隧道5座,长19250米;长隧道7座,长11995米;中短隧道15座,长8740米。桥隧总长57.995公里,占路线全长78.17%。设置互通式立交6处,均为一般互通立交。该项目全线设置服务区1处(双向2个)、停车区1处(双向2个)、管理分中心1处(双向2个)、收费站5个、养护工区1处、隧道管理所14处、隧道变电站3处。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一、水环境影响 

施工场地建议设置油水分离+沉淀装置,处理后用于洒水抑尘,不外排,并设置化粪池处理粪便污水,经厌氧消化、堆肥等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服务区、停车区设置一体化地埋式生化处理设备(A/O法)处理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优先回用于厂区绿化,剩余部分排入邻近沟渠。监控分中心、养护工区、收费站、隧道变电所、管理所经设置改良式化粪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落实以上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建设和运营对周围地表水影响较小。 

二、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交通噪声对沿线部分敏感点将造成较大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降噪措施,以保障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 

三、大气环境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尘、扬尘和沥青烟。由于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因此它们将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而且主要是短期影响。建议采取经常洒水、合理确定拌和场站的位置等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缓解工程施工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营运期汽车尾气将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路域及桥梁护栏的绿化,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带的建设,采取绿化措施后可使汽车尾气的影响得以缓解。 

四、固废 

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营运期在沿线各服务设施处设置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 

五、生态影响 

项目永久占地规模基本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11]124号)》的规定。本工程对土地的永久占用,将使土地利用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但从整个评价区域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的构成地类基本没有改变,因此,永久占地对评价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工程占地涉及较多的自然植被为为季节雨林(次生群落)、热性稀树灌木草丛、热性竹林。本工程占用的植被多是次生性的植被类型,工程占地不会造成任何植被类型的濒危或消失。本项目的实施不会造成评价区植被类型的消失和植被分布格局的显著改变,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植被影响不大。工程不涉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也不会导致这些受保护动物个体或种群的大量损失,在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后,可以减缓工程建设对沿线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的影响。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废气 

1)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并配备洒水车,对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必须经常洒水,以减少扬尘污染。在旱季施工时,对100m范围内有环境保护目标的必须加大施工路段的洒水频次,减缓扬尘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 

2)建议采用先进的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即拌和机具有密封除尘装置,沥青的融化、搅拌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作业。沥青混凝土搅拌站应设置在开阔空旷的地方,距环境空气敏感点常年主导下风向300m以外。 

3)料场、灰土拌和站应设在距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目标的200m以外。料场内由于积尘较大,进入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使路面保持湿润,并铺设竹笆、草包等,以减少由于汽车经过和风吹引起的道路扬尘。 

4)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车辆驶出工地前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 

5)建筑施工工地内道路及材料堆放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 

6)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尾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7)在公路两侧,特别是敏感点附近多植树、种草。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又可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 

8)加强运输散装物资如煤、水泥、砂石材料及简易包装的化肥、农药等车辆的管理,运送上述物品需加盖蓬布。 

二、废水 

1)线路避让饮用水水源点 

2)该公路路基多高于沿线河流,为减少车辆尤其是危险品运输车辆失控掉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的几率,在跨河桥梁两边及沿河路段岸边应设计警示牌和加强型防撞护栏,防止车辆失控掉入沿线河流造成水质污染。 

3)对沿线服务设施的污水处理进行专业设计,拟建的服务区、停车区采用A/O工艺。生活污水出水根据排水去向不同分别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旱季部分可回用于绿化,多余的外排,雨季经处理达标后外排。对于收费站、监控分中心、隧道管理所人数很少,环评建议结合场地设计,建设化粪池处理粪便污水,其他污水经沉淀后用于服务设施内的绿化浇洒。 

4)下一步拟建公路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勘察时应查明隧道是否穿过断裂带或相应泉水含水层,需做好地下水保护措施。 

5)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1:20万相关资料和野外调查为基础,但环评处于工可阶段,线路放线的比例尺也较小,因此评价精度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下一步线路也存在局部摆动的情况,因此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开工前都应做好隧道、桥梁工程路段的水文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勘察,查明隧道、桥梁所处地层、断层分布情况及水文地质情况,针对性做好地下水保护措施。 

6)为防止施工废水污染地下水,应在隧道口附近设置简易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收集后回用。 

7)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沿线服务设施的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及维修养护,并对维修养护和检查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服务设施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8)应加强公路排水设施的管理,维持经常性的巡查和养护。 

三、固废 

1)对于不可用的弃渣,根据下阶段设计的弃渣场位置进行倾倒,严禁随意堆置。 

2)桥梁基础工程施工中的废泥沙、废渣等运至弃渣场,不得弃于河道及河滩地,以防抬高河床或压缩过水桥面,保证暴雨时的行洪安全。 

3)跨水体桥梁桥基挖方必须运至就近弃渣场,禁止将弃渣倾倒入沿线河流。 

4)在各个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 

5)在沿线各服务设施设置垃圾桶,各服务区及停车区各设置5~10个,其余服务设施内各设置1~2个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运送至就近的垃圾处理站处理。 

四、噪声 

1)进一步优化调整局部路线设计方案,使路线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并根据最新的路线走向,结合噪声预测情况,开展相关降噪的设计工作。 

2)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建议严格审批道路两侧的新建房屋,在噪声预测达标距离范围内不要规划直接面对公路的声敏感建筑,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 

3)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4)经过声环境敏感点较为集中的路段应避免噪声源强大的机械同时作业,减缓施工噪声影响。 

5)禁止在夜间22∶00~06∶00这一时段施工。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施工点,施工单位应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系,按规定申请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另外施工便道周围有居民区的,禁止在22:00~06:00这一时段运输材料。 

6)严格审批道路两侧的新建房屋。 

7)对沿线营运近、中期超标的敏感点采取设置声屏障措施进行降噪。 

8)鉴于噪声预测模式计算得到的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应对近中期超标的声环境敏感点进行声环境质量跟踪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承担),根据监测结果,对于监测超标的,应采取隔声措施。本报告未提出需要采取隔声措施的保护目标,但实际监测中有超标现象的,也必须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对于实际监测不超标的,可不采取隔声措施。 

五、生态 

1、合理规划,做好土石方的纵向调运,减少临时占地。临时占地(包括“三场”和施工便道等)应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对耕地和成片林地的占用,不占用基本农田。 

2、做好弃渣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和绿化的维护。 

3、在施工期要求对保护植物进行就近移栽保护,移栽地带需就近选择在生境一致的林地内。建立健全的亚洲象预警系统,可通过无线红外相机的布设,全天候掌握社区周围的亚洲象活动情况, 

六、环境监测 

提出了施工期及试运行期的环境监测及要求。 

公众参与情况: 

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信息公示和问卷调查。 

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于2018年10月14日~至10月30日对拟建工程沿线乡镇、村委会等单位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在沿线居民聚集区张贴信息公告,对影响区域内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2020年1月8日~2020年1月22日,在整个环评报告初稿完成后建设单位在网站公开环评报告,于2020年3月20日、3月21日在红河日报进行2次报纸公示,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 

从本次个人公众参与从受调查人群结构来看,主要为拟建高速道路沿线的社区、村民委员会或下辖村民小组,包含了该拟建道路沿线区域范围内居民的年龄层、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对本拟建项目实施的看法,因此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应是比较客观且理性的。团体问卷调查对象为本拟建项目道路沿线范围内涉及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社区及所属辖区的行政管理部门 

经本拟建项目公众参与信息公示及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本拟建项目于所涉及道路沿线区域公示期间,未收到公众提出的反馈要求和建议; 

(2)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个人调查中100%的被调查者均赞成本项目的建设;被调查的团体单位均持赞成意见。 

(3)受调查者普遍对本拟建项目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公众普遍要求环保设施及措施必须要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做施工期扬尘洒水降尘工作,同时做好其它污染防治工作。 

(4)对于环评报告的环境保护章节中提出的具体环保措施和要求,应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予以落实,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本项目建设对道路沿线水、气、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优化完善施工方案,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本项目按期按质的建成通车 

(5)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真实、合法、有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达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目的。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生态环境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环政通环保科技研究院(有限合伙)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